太陽餅004      

週末下午趁著大夥兒都在睡午覺時,

我已經睡飽了,又想動手做料理,

想做沒做過的麵包又想做小蛋糕、或是新的點心,

拿著三本食譜走到廚房,

於是乎決定把剩下的酥油用完吧!

就來做做太陽餅~~

 太陽餅007    

上圖為太陽餅剖面: 因為剛出爐,所以麥芽糖還沒凝固呢!

餅皮很酥,吃起來的口感是多層次的,

品嘗時可以聞到陣陣誘人的奶香味,一口咬下去滋滋作響,

酥酥脆脆的口感很容易讓人一口接著一口,

內餡的麥芽糖不會過於黏膩,搭配上酥脆的餅皮恰到好處,

即使是不搭配飲料,也不會覺得太膩或太乾,

連一向對這類餅沒興趣的的老公都稱讚還不錯呢!

  

做法與牛舌餅類似,只不過牛舌餅的內餡上回加了芝麻,

形狀不同,還有前者用烤箱後者用平底鍋煎,

其實二者做起來還挺繁複的,

因為要酥皮、油酥及糖餡等材料,作法請參照牛舌餅。

備註: 用160度烤20分鐘,記得收口朝上

 

以下為太陽餅的由來:

太陽餅早在清朝時就已經存在了,當時不 叫「太陽餅」,一般人稱之為「麥牙膏餅」,又因為很多人都以開水或杏仁茶沖泡食用,所以麥芽膏又被稱為「泡餅」。

至於流傳了一、二百年的麥芽膏餅何時被改稱為太陽餅,眾說紛紜,大約有以下幾個傳說:

《傳說一》天狗吞日,製餅驅逐

相傳在古老的中國南方,由於民風純樸,民智未開,突然有一天天昏地 暗,太陽不見了,民眾以為是天神派了天狗把太陽吃掉了,於是民心惶惶,不知所措。後來有人提議,集合村裡的婦女們,用麵粉及麥芽作成糕餅,祭拜天神,讓天狗吃飽,不要把太陽給吞噬了。於是村民製作了許多的糕餅祭拜,果然太陽又出現了,因此,代代相傳成為習俗,所製作的糕餅,也被稱為「太陽餅」。

《傳說二》千金餅招親

相傳在清朝末年,有一位糕餅名師賀日昇,幫自己的女兒招親,他的弟子陳維民因為鍾情於小姐,便依據小姐的容貌做成太陽餅,並以純正的麥芽糖做餡,表達他的甜蜜愛意之情。在招親會上,陳維民的太陽餅深得師傅的歡心,於是將女兒許配給陳維民,後來,又以陳維民所做的太陽餅當做喜餅,分贈親友們,大家都很喜歡,因此,太陽餅被發明,同時又有「千金餅」的美名。

《傳說三》狀似太陽而名之

由於太陽餅的形狀渾圓,中間通長都蓋有店家的紅色店印,因此,形狀很像太陽,為人所取名為「太陽餅」,就此流傳。

資料來源: http://eportfolio.lib.ksu.edu.tw/~4950S095/blog?node=00010001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p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