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菜包近照002

思考著接下來要給小朋友的烹飪課做些什麼點心,

想到手邊有一些糯米粉及再來米粉,

但是由於沒有草仔粿的艾草材料,

只好先來試做客家菜包,看看是否合是小孩動手做?

但是做完發現可能不大適合小傢伙們做,

因為它的皮不太有韌性,包餡時很容易破掉,

而且形狀不好捏,那麼小朋友們就會很失望呢!

要再仔細想想囉! ^^

【由來】 (資料來源:http://enews.ccu.edu.tw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2047)

客家菜包是客家人的傳統食物之一,在看似小小的菜包中,卻包裹住強調香味、強調健康的客家食物精神。在樸實的客家美食慢慢精緻化的同時,客家菜包也開始大變身,除了讓食客對菜包的味道垂涎三尺,也要讓顧客對菜包的外觀食指大動。

  客家菜包的名稱由來,是因為裡頭包了蘿蔔絲、香菇等菜料,所以叫做菜包,除此之外,也因為客家菜包的外型類似裝豬仔的籠子,所以又被稱做為「豬籠粄」。豬籠粄是客家人清明節的傳統食物,當閩南人吃著潤餅的時候,客家人則是吃著豬籠粄追憶祖先。

  和閩南菜包最大不同的是,客家菜包的外皮並不是用麵粉,而是用糯米作成的,所以客家菜包外皮不像閩南菜包般的鬆軟,反而是香Q有嚼勁,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。至於內餡,別以為「菜包」就真的只有菜,客家菜包的內餡,除了蘿蔔絲、香菇之外,還有豬肉、蝦米等材料。由於客家菜包內餡紮實,很適合作為早餐食用。


  傳統客家菜包的內餡大多可分為「濕蘿蔔絲」和「乾蘿蔔絲」兩種,濕蘿蔔是用新鮮的蘿蔔雹絲,煮熟之後再加入其他餡料一起炒,因為新鮮的蘿蔔絲帶有甜味,做好的菜包吃起來則帶有淡淡的甜味。在非白蘿蔔的產季時,就會使用「乾蘿蔔絲」代替新鮮的蘿蔔。乾蘿蔔絲是將蘿蔔絲在太陽底下曬乾,曬好的蘿蔔絲雖然甜味不及新鮮的蘿蔔,但是卻會帶有濃濃的香氣。所以無論是哪一種餡料作成的菜包,都別有一番風味。

  傳統客家菜包有原味和艾草口味,原味菜包是直接以糯米作成的外皮包裹住內餡,捏製成形後放入蒸籠裡蒸約三十分鐘,即可食用。艾草口味菜包,則是在糯米皮中加入艾草,艾草獨特的氣味,讓菜包散發出另一股不同的香味,加上艾草還具有造血、降血壓等作用,所以艾草口味的菜包對於身體也是有很大的助益。而現在除了傳統口味,許多店家也替客家菜包增加許多不同的面貌。

【材料】

糯米粉 160g

在來米粉 90g

中筋麵粉 20g

滾水 3大匙

冷水 120g

細砂糖 20g

沙拉油適量(2大匙左右)

內餡有香菇、蘿蔔絲、豆乾、蝦米、油蔥酥

 

【做法】

1. 取5大匙糯米粉與冷水拌揉成糰,分成數小塊後放入滾水中煮至浮起,即成為熟粉糰。

2. 將剩餘糯米粉、細砂糖、沙拉油、溫水及熟粉糰放入鋼盆中,混合拌揉成耳垂度的糯米糰。

3. 鍋中加入油燒熱,放入蝦米、香菇丁、蘿蔔絲、豆乾、蝦米、酥以小火炒香,再加入油蔥酥、調味料炒匀即為餡料。

4. 糯米糰搓揉成長條,分切成等份,分別按壓塑型成圓片狀,包入適量餡料,捏合成橢圓形後將收 口處朝下,在表面捏出一條凸起紋路。

5. 將菜包排入蒸籠內,以中火蒸12分鐘至熟即可。

客家菜包001 客家菜包002

客家菜包004 客家菜包003  

客家菜包006客家菜包005 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p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